据《环球时报》报道,5月8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发言人汪文斌回应了韩国驻华大使馆对于中国媒体《环球时报》的抗议,表示这不代表中国政府立场,但这反映了当下中国国内的民意。
汪文斌还表示,要想避免负面舆论,韩国应该管理好源头,反省一下哪里出了问题,为此多做出建设性的努力。
这件事情原本没怎么闹大,韩国那边非常关注,但是国内官方并没有怎么对此过多宣传。
事情并不复杂,源于近日《环球时报》对有关韩国总统尹锡悦访美行程的一些社论。
韩国驻华大使馆在5月5日的时候,就《环球时报》近期的三篇社论内容,致函给该媒体,并称这些报道是“不正当诽谤”,使用了“难以启齿的低级表述”,是在“贬低韩国”。
《环球时报》在5月8日的时候,也做出了回应,才使得事情广为人知了起来。
在回应中,《环球时报》表示,韩国驻华大使馆作为外交机构,言辞不应“情绪激烈”、逾越边界,更不应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干涉中国媒体的独立报道。
《环球时报》表示,不认同韩方所谓的“抗议”,不接受韩方对新闻自由的干涉。
其中《环球时报》的抗议主要有两点,第一,尹锡悦总统屡屡干涉中国内政,染指台湾问题,这是导致两国民间“负面认知”的罪魁祸首。韩国不能在挑起中国人怒火后,反而要求中国“换位思考”,对韩国的批评是否合适。
第二,韩方的抗议没有营养,要想说服中国,需要拿出证明和行动。否则,这样的抗议我们不接受。
事情到这里,其实泾渭分明我们都看得出来。韩国总统尹锡悦近期在台海问题上的态度和访美期间的所谓“国格”,究竟怎样我们就不赘述了,反正韩国在野党和韩国网民骂得已经够形象了,什么“屈辱外交”“美国走狗”之类的。
延伸来讲,中方关于此次“外交风波”的表态,与此前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的表态,有相似之处,但又有明显变化。
相似之处在于,中国外交部表示相关言论都不代表政府立场,但是对于《环球时报》被韩国大使馆抗议,中方的态度是,这代表了中国老百姓的“民意”。
民意不可违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这说明我们外交部在这件事态度更加倾向本国媒体,发言人汪文斌明确要求韩方做出努力,而没有说中韩共同努力,就是这个意思。
有意思的是,韩国似乎也有点类似欧洲那边的情况,他们对中国大放厥词,仿佛是理所应当,中国外交和民间对等回应,就被扣上“战狼”的标签。
就如同《环球时报》提到的那样,韩国保守派媒体的报道充斥着反华言论,韩国什么时候反思过了?
无论是韩国人还是欧洲人,或者是美国人,他们需要意识到的是,要求中国“骂不还口、打不还手”,是万万不可能的。
中国的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,不容任何人侵犯,在中国核心利益面前,任何国家都要言行一致的尊重。
否则,那就是在“刀尖上跳舞”,一不留神就得在脚底戳个窟窿!